“来中国前就听说过良渚文化。逛良渚博物院印象最深的是刻符黑陶罐,难以想象它完整保留了约5000年,而我在其他国家看到的陶罐是破碎后重新拼合的。”来浙江大学攻读汉学专业的捷克小伙孙义恺,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驻足椭圆形盘刻符陶豆前看得入神。
文汇报记者 徐大伟摄
他发现,良渚陶器上的刻符不仅有单个也有“组团”,有的黑陶罐甚至刻下12个连续的符号。“有考古学家推测上面记载了一个捕虎的故事,太有趣了!”部分陶器残片上的刻符,至今未能完全被“破译”,这也引发了他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和他同行的罗马尼亚花丽娜也在浙江大学留学。“亲眼看到这些符号太不可思议了!中国这么长时间使用这些符号真的很有意思。其他一些文化包括我自己国家的,就放弃了原有文字体系,转而使用拉丁字母。”她吐了吐舌头打趣道,“中文真的很难学,从汉字最初起源去了解,反而能帮我记牢方块字。”迄今为止,良渚考古发现的石器、陶器刻画符号已多达六七百种近千个,如同翻开5000多年前古人“记事本”。
良渚的“全球朋友圈”持续扩容,“不少国外观众第一次来,对良渚文化甚至中国历史知之甚少。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拉近受众与展品的距离,能帮助他们理解比较艰深专业的部分。”良渚博物院数字信息部工作人员刘安琪举例谈到,比如将用于修筑宫殿高台的分层土壤比作千层酥;把玉璧形容成甜甜圈或CD光盘;将良渚时期建筑中常见的“草裹泥”技术类比为乐高玩具搭建……
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