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的辉煌退去,现实的粗糙无情便显露无遗。帝国的辉煌与霸权,终究系于军事力量的巍峨高墙上,然而这堵墙又时时面临他国的冲击与挑战。令人讽刺的是,越是依赖这军事的绝对优势,帝国反而越惧怕他国打破这垄断的局面。或许,这便是帝国兴衰交替的宿命——以武力起家,也必将因武力被击碎而陨落。
自苏联于1991年轰然解体后,美国无疑成了全球唯一的超级霸主。多年来,几乎无人能威胁其领袖地位。无论是风云变幻的巴尔干半岛,还是荒芜干燥的中东伊拉克,抑或黄沙滚滚的北非利比亚,美国的军队如履平地,所向披靡。它的铁蹄踏遍大地,非但无人敢抗拒,反倒是纷纷望风而降。然而,当这铁蹄踏入亚洲之地,形势骤然逆转,尤其是面对资源匮乏、人烟稀少的朝鲜时,美国迟迟未敢轻举妄动。
展开剩余87%近来,朝鲜公布其代号为“火星”17的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成功。尽管“火星”17是液体燃料导弹,却拥有惊人的射程,足以覆盖整个美国本土。消息一出,美国政府沉默以对,罕见地没有任何制裁举措,这份沉默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复杂与谨慎。
这四个国家的处境各异,美国对待他们的策略和态度亦大相径庭。南联盟与另外三个国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战略地位以及意识形态三大方面。在美国眼中,欧洲的历史根脉和文化传承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战略位置的关键性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得美国毫不犹豫地率先出兵南联盟。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欧洲是美国最看重的区域之一。美国的根基深植于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清教徒文化。轰炸南联盟,象征着美国新教力量重返欧洲大陆的宣示。这有如远赴新大陆开拓的清教徒,怀揣着圣洁使命感,回归旧大陆,证明二百年来美国道路的神圣正义。此举不仅是地缘的争夺,更像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仪式,昭示着美国的自由精神永不磨灭。
战略上,巴尔干半岛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被誉为“欧洲的火药桶”,其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东南端,连接着里海与地中海的海上要道,更是西欧、东欧与西亚的交汇点。历史的每一场战争,几乎都在此掀起波澜。萨拉热窝事件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足见此地风云变幻之势。南联盟所在的巴尔干半岛,纵然风起云涌,也不足为奇。
意识形态方面,南联盟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与苏联同属阵营。苏联解体后,美国试图彻底铲除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力,借助北约的力量,将巴尔干纳入自己势力范围。披着“保护人权”的外衣,美国发动了对南联盟的轰炸,制造了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化舆论。彼时俄罗斯自身困顿,内政失衡,经济衰退,面对这场风暴无力插手,只得坐视。
而南联盟的米洛舍维奇政权,既未妥善处理国内复杂的民族矛盾,也高举大塞尔维亚主义,激化民族对立,严重低估了北约出兵的决心。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轰炸,造成两千余平民死亡,六千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流离失所。战后,美国联合北约盟友扶持亲美政府,将米洛舍维奇引渡至海牙国际法庭受审,但他却神秘猝死监狱,成为史上首位被引渡的前国家元首。其结局令人唏嘘。
米洛舍维奇政权面对北约如猛虎,缺乏强大外援,覆灭几乎是必然。美国坚决不容许欧洲存在一个与其价值观截然对立的区域性强国,同时这场胜利也削弱了欧元的国际地位,巩固了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统治。
相比之下,萨达姆和卡扎菲的覆灭则更显自招苦果。萨达姆政权曾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两国关系虽不亲密却亦相敬如宾。为了对抗伊朗和苏联,美国提供情报和武器,甚至化学制剂。然萨达姆妄图称霸阿拉伯世界,试图整合区域力量,挑战美国在世界岛的利益,入侵科威特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1991年,美军领导的多国部队展开42天猛烈轰炸,推翻萨达姆政权。2003年萨达姆被捕,历时一年多的审判最终以绞刑结局。利比亚的卡扎菲则更为狂妄,无视国际规则,资助恐怖分子,挑战西方霸权,多方得罪大国。最终2011年,他被北约支持的反对派抓获,死于凄惨的暴力冲突中。
他们无视“国虽小而不处卑,力虽少而不畏强”的古训,盲目自负,终致败亡。现实残酷,力量的悬殊不可忽视,缺乏坚实的盟友支持,终究只能走向灭亡。美国则借此巩固了中东的石油利益和地缘政治优势,警示周边国家不可轻举妄动。
尽管美国在全球多处挥军如探囊取物,但在东亚,特别是面对朝鲜,却显得格外谨慎。七十年前,美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曾协助韩国大举进攻朝鲜,狂妄宣称战争将于圣诞节前结束。然凭借东方大国的支援,朝鲜最终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达成停战协议。如今的局势已大不相同,这正是美国迟迟不敢对朝鲜动武的根本原因。
朝鲜曾获得苏联工业援助,建立了较为坚实的工业基础,造出“火星”系列弹道导弹。加之“军事优先”政策,庞大的军队与训练有素的士兵,使得朝鲜具备相当的战斗力。对美国而言,颠覆朝鲜政权的代价极高,收益却微乎其微,难以承受。
此外,朝鲜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人口约2500万,几乎全是朝鲜族。不存在像南联盟那样复杂的民族纷争。坚实的内部团结,使其更难以被外部力量分化瓦解。
更重要的是,国际环境已大为改变。现今世界,武力侵略遭致普遍谴责,践踏国家主权成为道德败者。美国针对朝鲜的策略也由意识形态转为关注核武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联合韩国施加经济制裁和能源封锁,试图通过压力迫使朝鲜屈服。美国不再轻易动武,更多考虑地缘政治和国际局势的复杂性。
相较之下,北约轰炸南联盟是一场公然的武力侵略,严重践踏国家主权,理应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伊拉克与利比亚的覆灭,恰如中国古训所言“力小而不畏强,无礼而辱大邻”,终遭惨重代价。小国在国际棋局中,唯有谨慎自持,方能避免家破国亡的悲剧。
总之,这一切都昭示着军事力量与国际政治的复杂交织。愿我们从历史的沧桑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主权,心怀谦卑与智慧,共同迎接未来的光明与安宁。
发布于:天津市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